理财网 0条评论 255266次浏览 2018年03月08日 星期四 15:22
文章来源:巴比特资讯
2017年9月中旬,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在杭州成立了区块链技术研究院(简称 “中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隶属于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核心企业之一的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也是央行旗下为数不多的以区块链为研究方向的机构。目前已申报有22项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相关发明专利。
实际上,中钞区块链团队从2015年初就开始参与到央行数字货币课题研究,2016年起承担中国人民银行的数字票据课题,一直致力于央行数字货币技术研究和区块链在金融等领域的前瞻性应用与实践,也是国内金融体系内的首支区块链技术研发队伍。2016年6月,发布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数字票据系统SDDS(Smart Digital Draft System)的概念验证原型。2017年1月,完成央行的“基于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验证系统开发和部署。2018年1月,数字票据平台在上海票据交易所及4家商业银行实验性生产投产。2017年9月,发布BROP可信登记开放平台白皮书,平台将于近期正式对外发布上线。
法定数字货币和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全球央行为什么纷纷投入法定数字货币研究?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出对现有金融和货币体系将有什么影响?区块链的发展目前还面临哪些困境?在当下的火热市场中,投资者和创业者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本期“大咖超链接“,我们邀请了中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院长张一锋, 聊了聊他对法定数字货币和虚拟货币,ICO及区块链投资的看法。以下内容为张一锋院长口述,巴比特资讯编辑整理:
从货币发展的历史看,从金属铸币到锚定金属的纸币一直到最近四十年,货币已发展到完全由信用来支撑其价值的阶段,几经曲折历史最后选择了国家信用,作为维持币值、扩大流通和增强货币信用的最佳形式,并通过货币流通量的调控来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从今天看,在可预见的时期里,数字货币,仍然会以国家主权做背书,才更符合货币进化的趋势和金融实际业态的需要。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技术探索,也是一场社会实践,这次探索对于重新认识和分析货币的逻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遗憾的是,这场社会实践到今天,仍然没有证明它具备充当人类社会数字货币的可行性,比如,一直无法找到一种机制来维持币值的相对稳定性,而这是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重要基础。价格暴涨暴跌的比特币类虚拟货币,虽然在某些局部已具备一定的货币特性,比如也可少量应用于一定特殊场景下的支付,但从总体实践看,目前其更表现为一种类股票的金融资产。
而大部分人购买和持有比特币的现实动机,也符合我们的以上判断。买比特币类的人,绝大多数是期望通过持有增值套利,而不是为了以它来购买商品(也许ICO过程是个特例),从这点也可以简单判断,比特币目前仍不具备货币的基本特征。
因此,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或者也有人把它叫做私人准数字货币,目前仍表现为一种资产特征。到今天为止,比特币并没有实现中本聪所预想的全球化数字货币的目标。也许比特币经过若干年的进化,或者某种新形态的虚拟货币的出现,能朝着这个目标更进一步走近,但今天并没有明显的迹象。这也是我们认为在未来法定数字货币的设计当中,需要重点去思考和规避的问题。
还有一类是ICO项目的代币。客观的说,ICO模式是一种试图解决激励问题的创新思路,可惜的是现实实践中却往往难以避免沦为一场旁氏骗局。很多项目大而无当,根本无法为它所描绘的目标去落地实现,只能靠一些玄而又玄的概念去吸引和收割跟风的韭菜。其中一些连基本业务逻辑都存在巨大缺陷,无法自圆其说,纯粹为了骗钱。还有一些逻辑能够自洽,但所描绘的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和需要的技术,今天都完全不具备,也看不到一定时间内能解决的可能性,或者在落地实现的过程中,存在巨大无法克服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一类ICO项目和代币主观上未必是行骗,但结局不见得比前者好多少。另外,因为监管的缺位,ICO所得资金的使用,是否能完全投入到承诺的研发中,变成一场纯粹对人性的考验,也使得项目中途夭折的概率大大增加。
对于代币,投资者一定要心生警惕。而像比特币这类的虚拟货币,也要充分评估自己的抗风险能力,适不适合去做这一类投机性很强风险极高的虚拟资产投资。股市尚有风险,入市还需谨慎,投资比特币的风险远远高于股票这点是毋庸质疑的。
目前来看,全球各国央行对于法定数字货币都还处在论证探索的过程,总体仍比较谨慎,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是模型,究竟法定数字货币应该长什么样,需要解决哪些业务问题,并没有多少可兹参照的对象,对法定数字货币的认识,本身就还是一个摸索的过程;
第二个是技术,法定数字货币作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新货币,还不简单只是一个业务问题,对于技术的挑战是非常高的。比如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目前还只能先验证,无论区块链技术可行或者不可行,尚不能为时过早的去断定。至少从目前来看,区块链技术的性能瓶颈等问题,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使用范围和交易速度,还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当然,法定数字货币也还没有正式发行,区块链技术也还在快速往前发展,所以技术层面的问题,都是一个进行时。
第三个关于影响。无论在货币理论,法律体系,还是实际的金融业务,法定数字货币都将带来很多挑战。一些央行,包括中国央行,都在做具体的研究。总体来说希望降低数字货币发行后对金融体系潜在的负面影响,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创新。
未来可能带来的影响,有些是今天尚难以想象的。比如,货币的乘数效应必然会发生变化。大家平时对货币有一种误解,认为货币就全是央行印出来的,其实不完全,这部分叫做外部货币。实际经济生活里所使用的货币,其实更多是指商业银行在央行发行纸币基础上,通过贷款放大出来的货币供应总量,我们也叫做内部货币。这才是实际流通中的货币,央行通过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而这种杠杆放大作用,就是货币乘数效应。
法定数字货币出现以后,有可能会发生变化。老百姓,如果大量把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转成数字货币的形态来持有,就可能对现有金融体系的运行带来很大的影响。当然是不是一定出现这个影响,也取决于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后的业务规划和实际推进路线。
法定数字货币的出现是整个社会经济形态不断往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互联网和信息化为技术特征的数字经济,近几年在快速成长,在这一个完全数字化的互联网世界里,同样需要货币这样一种基础设施。这是数字世界成长过程必然产生的内在需求。如果法定数字货币缺位,就会出现像比特币、甚至包括支付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承担这个数字世界的准货币职能,我们认为这是时代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逻辑延伸。
另一个原因,过去三十年全球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密码学技术的进展,已经基本具备了产生新形态货币的技术基础。
货币的每一次革命和更新换代,其实都有两个轮子在驱动,一个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个是科学新技术的成熟。第一张纸币,为什么首先在宋朝出现,一方面是当时的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后客观上需要越来越多的货币流通,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个原因就是宋代造纸术和印刷术达到了一个高度成熟的水平,使得纸钞出现,耐用且不易被仿制成为了可能,这正是纸币出现的技术基础。今天的法定数字货币也是一样的逻辑。
简单说,需要多方相互协作的,尤其在多方缺乏信任基础的前提下,需要进行协作的领域,这些场景都是未来区块链有可能爆发价值应用的潜在领域。
比如,在数字票据模型里,我们尝试把整个票据的生命周期都在区块链上面进行构建,从最初的开票承兑,到背书转让、贴现、转贴现、到期托收。参与方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票交所,都在一个平权的区块链联盟链上,承担各自角色。所有相关的互操作,在票据链上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存在,使得交易更灵活可信,而像到期托收这类的交易还可以通过自动触发来完成。这些都是数字票据有别于传统的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的一些特性。
总体来说,区块链的发展目前还处于相当早期的阶段。
一方面大家仍在找真正适合的场景。如何通过区块链重构业务,如何进行合理设计,解决业务中的问题,体现区块链技术的价值,仍然是整个行业在共同探索的问题。
第二个是技术,目前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和突破,比如以下几方面就正亟待解决:
一个是性能的提升。虽然一年来不断有新的提升性能的解决方案出来,但大体来说到目前仍远没有看到一个可以信服的句号;
第二个隐私保护。区块链天生的数据透明性,带来必须去解决具体应用场景中的数据隐私保护的问题。
第三个是智能合约执行带来的系统扩展性的问题。目前智能合约的执行都是串行化处理的,所以必然带来区块链网络整体扩展时面临新的性能瓶颈。
2017年国内ICO乱象,从监管的角度,短期在国内不会有放宽的迹象。从全球来看,监管当局也处在逐步认识这一新生事物的过程中。正是因为缺乏严肃的监管,所以才使得真伪创新难以辨识,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真创新的发展。
我们已经看到美国SEC在内的机构正在逐渐加强规范,比如SEC最近提出的证券类ICO必须纳入证券监管范畴。整体来看,之前大家还没有看清楚技术后面的业务逻辑,在各方认清以后就会逐渐规范化监管,监管和创新并不矛盾。
对于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建议: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对投资者来说就一个词“耐心“,因为这个领域确实还在早期,急于求财可能会走入歧路;对于创业者来说,我觉得他们要有“信心“,这个领域未来是有大有可为的,中间会有些曲折,但是需要信心来使得我们能够走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