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网 0条评论 3821次浏览 2016年01月22日 星期五 11:54
在近一年维生素B1(硫胺素)持续上涨之后,维生素A(视黄醇)、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5(泛酸钙)、维生素B6(吡哆素)、维生素D3(胆钙化醇)等出现了大额涨幅。据国海证券统计数据,12月份,维生素B5涨价到150元/kg-160元/kg,而1月份进一步涨到215元/kg,比11月份涨了4倍。
近期,维生素D3成交价亦创出125元/公斤新高,单月急升50%。国内维生素A龙头企业新和成宣布将公司生产的维生素A出厂价提高到180元/公斤,价格上涨超过80%,各经销商也纷纷提高市场报价。
对于多品种维生素大幅涨价的原因,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对财新记者表示,近期管理层对维生素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标准,导致一部分老产能淘汰,而新产能进入受限,这使得短期内维生素供给量锐减,在刚性需求的推动下,维生素开始上涨。此外,维生素毛利率较低,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厂家上涨意愿较强,且市场结构为寡头垄断型,几个主要厂家提价就会形成普遍上涨的景象。
维生素产品正在走出自2009年以来的低价格周期。自2014年起,国内多个维生素品种开始悄然提价。
从行业层面看,由于技术门槛较高,全球维生素生产企业多以国际巨头为主。2014年6月,维生素D3产能巨头花园生物宣布因扩产停止部分药品的生产,直至2015年10月才恢复生产。2015年12月,占到全球维生素A总产能的30%的国际巨头帝斯曼又宣布停产检修,预计2016年2月恢复生产。寡头停产,使得全球维生素供给受到极大冲击。
国内生产企业正面临标准提高、产能结构性调整的压力。根据“十二五”规划,2016年1月1日前,全部制药企业必须通过新版GMP(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不达标者一律停产。据国家食药总局最新发布的《2015年全国收回药品GMP证书情况统计》,2015年全国共有140家药企144张GMP证书被收回。
“目前国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药企在为GMP认证头疼,再加上前几年国内维生素产能过剩,很多企业放弃生产,或者通过兼并重组被吃掉了,导致现在又出现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一位国内制药企业高管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
平安证券认为,本次维生素行业的景气度提升有别于前,它不仅是一次由供给端改善而驱动的行情,同时叠加需求的回暖而产生供需的共振。
国海证券认为,主要维生素产品的生产厂家竞争格局目前均处于寡头竞争状态,主要厂家前期低价导致经营状况不佳,产品涨价能够大幅增加毛利,改善经营状况。因为进入壁垒相对较低,行业历史价格上涨周期均较为短暂,本次受环保整体趋严,部分厂家退出或限产影响,价格上涨动力强于过去,持续时间有可能比以前长。
“维生素提价对医疗行业而言是利好。”郭凡礼认为,“此次提价的原因是在供给侧改革的框架下,淘汰落后产能,从而导致供给减少价值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能使整个行业效率提升,市场集中度提高;另一方面给拥有优质产能的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股价也受到提振,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近年来,维生素市场增长缓慢,但由于其主要运用于医药和饲料,属于不可替代的刚性需求产品,因此,“在刚性需求下,需求曲线比较陡峭,随着供给端收缩,价格上涨的空间和幅度可能比较大。”郭凡礼认为,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可以抓住有利时机,抢占更多海外市场份额。
那么,市场上热销的维生素保健品是否会随之快速提价呢?郭凡礼表示,维生素提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众消费,但维生素占其主要产品的成本极低,不到1%,所以维生素提价对其下游厂家影响有限,从而推测维生素产品快速提价的可能性不大。■